第546章 用命換煤(第一更!)(1 / 2)

抗日之敵後爭鋒 574981 13567 字 2個月前

井陘煤礦被救國軍摧毀後,為了穩住煤炭產量,日軍不得不提高周邊中小型煤礦的產量,彌補井陘煤礦暫時停產帶來的損失。

這個時代挖煤遠沒有達到後世機械化水準,好多工序都要人力去完成。

增加煤炭產糧的最簡單辦法就是增加工人數量,多開幾個礦洞,不分晝夜在裡麵挖煤……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人隻用五天就從前線找來兩千多俘虜加入挖煤大軍,導致井陘煤礦周邊幾個中小型煤礦的曠工數量直接暴漲一倍,達到可怕的四千多人。

每天都有大量汽車和騾馬大車往返於煤礦和火車站之間,把曠工剛從礦洞挖出來的優質煤炭送上火車,運到東北,甚至於在天津碼頭裝船,然後直接運回國內……

獨一營營長何鋒選擇的第一個攻擊目標是李莊。

日本人占領礦區之前,這裡隻有幾個挖煤的土窖,瞞著政府私下裡盜挖煤炭,每天出產十車煤炭,而且沒有條件對煤炭進行精加工,挖出來什麼樣就賣出去什麼樣,非常原始。

日本人剛剛占領礦區時,也看不上這裡。

因為這個煤礦連一樣他們看得上眼的設備都沒有,從礦洞往外拉煤還在靠牲畜一籮筐一籮筐的馱,太落後了。

如果要在這裡挖煤,擴大生產,無異於在這裡重建一個煤礦。不僅要購買設備,安裝設備,還要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來修路,得不償失。

最後日本人把這些瞧不上眼的小型煤礦和土窖全部賣給漢奸來經營,隻要每年交出一定數量的費用和煤炭,他們能采多少煤,賺多少錢,那都是他們的本事。

井陘煤礦被救國軍摧毀後,為了給國內和東北提供足夠的煤炭資源,日軍不得不盯上這些之前瞧不上眼的小型煤礦,有些甚至連煤礦都稱不上,隻能稱之為可以挖煤的土窖。

第一時間派兵接管它們,通過增加曠工來增加煤炭產量。

沒有煤炭加工設備就把挖出來的整塊煤送到有加工設備的煤礦和火車站進行深加工,然後再裝車運往東北。

在日本人眼裡,中國多的是人,可以找到大量免費勞動力,能通過人力來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雖然這樣挖煤很危險,沒有設備支撐的情況下,礦洞隨時可能在作業的時候坍塌。

真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不到三個月時間,井陘周邊就有四個土窖在挖礦的過程中坍塌,超過兩百個曠工被埋,但日軍並不在乎。

中國人的命對他們而言根本不是命,特彆是戰場上一抓一大把的俘虜,死了就死了,大不了下次作戰時讓前線多抓幾個。

在這種不計傷亡和損耗的操作下,中小型煤礦和一些土窖的煤炭產量竟然積少成多,超過了井陘煤礦。

隻是日軍在這種情況下挖出來的煤炭都帶著需求老百姓和俘虜兵的鮮血,每天都有大量曠工因為各種原因死在礦洞裡。

李莊之前有兩個土窖,被日軍接管後,土窖的數量增加到五個。

五百多個俘虜出身的曠工輪班進入礦洞,不分晝夜往外挖煤。

村口土路已經被運輸煤炭的車軲轆壓出兩道深深的車轍印。

之前整個莊子一天隻能運出去十大車煤礦,現在每天可以運出去五十大車,平均半個月的產糧就能裝滿一列火車。

其他煤礦用曠工性命換煤,這裡也不例外。

日本人接手李莊土窖後,不到三個月就有一百多個曠工死在這裡。

但日軍不為所動,死掉的曠工超過五十人後,馬上從其他地方調來五十人補充進挖煤隊伍。

他們隻有一個原則,曠工可以死,不夠的話從其他地方調,但煤炭產糧不能降低。

為了防止八路軍和救國軍再次破壞煤礦,吸取井陘煤礦被摧毀的經驗教訓,石家莊駐軍抽調了整整半個大隊進駐李莊,導致保護煤礦的軍隊數量竟然比挖煤的曠工還要多。

但日軍沒辦法,為了礦區安全,穩住礦區的煤炭產糧,隻能暫時先這麼搞著。

等井陘煤礦恢複生產,日軍隻需要保護好這一個煤礦就能穩住礦區裡的煤炭產量,需要的部隊數量也會大大降低。

所以日軍目前還能撐得住。

因為每天都有曠工拉著裝滿煤炭的大車進出礦場,何鋒很容易就搞清楚日軍布置在李莊的兵力和火力情況。

他決定今天晚上就發動攻擊,儘快結束戰鬥,然後去打第二座煤礦。

天黑以後,熱鬨一整天的煤礦並沒有變得安靜下來,幾個礦洞出入口仍然很熱鬨。

背著兩個籮筐的騾馬被曠工牽著進進出出,把曠工挖出來的煤炭源源不斷運出礦洞,等天亮以後再通過大車送到火車站粉碎。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