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曹操的規劃(1 / 2)

雒陽方麵,劉虞和王允之間的較勁已然開始了,劉虞在經過了一番籌謀之後,整點兵馬,開始向著長安的方向進發。

而劉備亦是已經抵達了雒陽,對於這位昔日的老部下,劉虞自然是格外看重,他保舉劉備為副將,一同前往長安。

大漢朝的西州不太平,東麵此時也不甚太平。

公孫瓚南下進攻徐州,陶應麾下雖有數萬可用之士,但論及戰力相較於公孫瓚的兵士大有不如。

主將曹豹隻能依憑城廓,才能勉強地擋住公孫瓚的進攻。

同時,為了緩解東麵的壓力,陶應還同時派出了使者,前往濮陽去見曹操,希望與其盟好。

曹操此時正在兗州和豫州邊境大力發展屯田,籌措糧秣,休養生息。

陶應的書信送來之後,曹操對於進攻還是防守,心中非常的猶豫。

他去年剛剛平定了兗州之亂,但治下的兗州確實一片焦土,同時更因為張邈與陳宮等人的反叛,使得曹操不再相信兗州的士人係,麾下需要士族來擔任的官職出現了大量的空缺。

在這種關鍵時刻,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一個意見,就是派兵入駐豫州,並啟用豫州士人作為曹操麾下官吏的主要構成。

兗州的士人不能為曹操所用,那就隻能去用豫州係的士人了。

而想要用豫州係士人,首先就是要入主豫州,占領豫州主要的郡縣,這樣本土士族才能夠放下心中的疑慮踏實地跟隨曹操。

這也就是曹操派兵進入豫州的最主要目地。

但豫州近些年來,經曆的戰禍也不少,不論是人口還是農業經濟,都衰退得比較厲害,曹操占據豫州之後,當務之急就是要恢複豫州的農耕,治理內政。

首先他要先保障手底下的人能吃上飯,減少人口的外流,讓豫州和兗州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不然這兩州之主他坐得也是極為難受的。

曹操目下雖然忙的焦頭爛額,但總體來講,其勢力卻是在快速發展並增強的,自古以來黃河流域和潁水地區就是中華民族的文明發源地,這裡經過千百年的積累,底蘊豐富,雖然目下因為戰亂而處於低迷,但一旦有機會,中原地區的恢複能力卻還是異常迅速的。

在曹操致力於恢複中原地區經濟與農業的節骨眼上,徐州的陶應卻來向他示好求和。

曹操的政治敏感度很高,他瞬時間就嗅到了機會的味道。

這或許是取徐州的大好時機。

但是當他向手下的一眾精英文士們谘詢意見的時候,等到的卻是清一色的反對。

從荀彧,到程昱,到戲忠,到毛玠,再到當年從長安回返家鄉,後又經荀彧推舉來到曹操麾下的鐘繇,無一例外的都反對曹操在這個時候兵進徐州。

反對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兗州和豫州目下都在恢複時期,百業待興,發展內政恢複民生才是首要的大事,再行征伐不是良機。

曹操雖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他心中卻異常不甘。

如今自己已經有了兗州八郡國外加豫州的潁川郡和梁、陳、魯三國,而汝南和沛國則是作為他和袁術的緩衝地界,雙方各自劃定疆域分治。

這些郡國昔日都是大漢朝曆史、經濟、技術最為發達的地域,在大漢朝全盛時期,曹操目前治下的地域人口加起來不下八百萬,但近些年因為戰爭,中原地域民生凋零,很多人還做了長遠的遷移……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