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荊楚龐、黃(1 / 2)

朝廷下詔,讓劉表代表朝廷補撰《漢記》,而劉表又將此事全權委托給了劉琦,那劉琦便等同於這個國家級文學項目的總策劃人。

繼上雒之後武功有所盛後,劉琦在荊楚的文治之名,亦是因此事開始在儒林中逐漸傳播。

自古以來,一旦有官方人士被受命去承擔某種重大的項目,那他首先且必然要麵對的,就是數不儘的走後門者。

首先行事的自然就是蔡家和蒯家。

蔡瑁身為南郡武臣之首,直接就去找劉表諫言,請命派蔡蒯兩家的經學子弟隨劉琦去荊南一同建學宮、編《漢記》。

但問題在劉表眼中,蔡、蒯兩家人中,論及經史大家,實在是找不出一個像樣的人來。

比之蔡諷那一輩,蔡家的學術造詣在這一代實在是差的太多了,可惜了當年蔡諷為他們打下的文風基礎。

對於治學這事,劉表是真心不想讓那些沒能耐的人在裡麵跟著亂攪和。

但蔡瑁就是這樣的人,隻要有好處,他就拚命的往上湊,不論是文的還是武的,一概統統不放過。

劉表也不好意思直接駁斥了蔡瑁的麵子,就讓他去找劉琦,言此事皆由劉琦負責,自己不好隨意插手。

他讓蔡瑁去找自己的姐丈。

你們倆也算是親戚了,有什麼事說不開的?

但蔡瑁跟劉琦還真是說不開。

他無可奈何之下,隻能派人寫書信給劉琦,打算探探口風。

……

自打長安的詔書下來了以後,每日想要拜訪劉琦的名刺,就如雪片一樣鋪天蓋地的湧向牧府,惹的劉琦不得不高懸回避牌。

但即使如此,自薦之書亦是絡繹不絕的呈遞而來,劉琦每日士人自薦簡牘,每日最少也要有數十斤。

不得已,他隻能讓李典隨同他一起整理這些自薦的士人簡牘材料。

“和洽、杜襲、趙儼、繁欽、韓暨……這些從北方來的名士,皆希望可以隨伯瑜一同去往荊南,供職於長沙學宮。”李典翻閱著手中的請薦簡牘,一邊看一邊念叨。

劉琦淡淡一笑,道:“這些北土士人初來荊州,受了嚴君的禮遇,卻寧為白身也不走南郡仕途,如今聽說我劉氏得了詔書可以治典,反倒是都紛紛躥出來想蹭些名聲……是不是有點不要臉了。”

李典歎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北方士人來了荊楚,劉使君能予以的要職者不多,畢竟南郡眼下的主要事務,都要仰仗於蔡蒯等宗族,若是濫用北地士人,恐會惹出激變,畢竟現在荊州的旁邊就有一個袁術……那冀州的韓馥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麼?劉使君是不想走了韓馥的老路。”

劉琦笑道:“這倒也好,此些北地士子在南郡為宗族排擠,那我便帶他們去荊南治學,再尋有能力者提拔善用,一則可以助其揚名,二則也儘用其才,三則他們在荊南沒有根基,我也不怕他們像是南郡諸族一樣掣肘於我父子。”

李典笑道:“僅僅隻帶北地士子怕是不行……你不想帶蔡蒯中人去荊南,可蔡瑁已經是找上門來好幾次了,這薦書也呈了一籮筐,非要向你推薦他族中的那些學經後輩,還有蒯良亦是如此……你好歹也是蔡瑁姐丈,總不能真撇了他的麵子吧?”

劉琦仰頭看了看房梁,慢悠悠地道:“我那已去的嶽丈蔡諷倒是經學豪儒,可過了他那一輩,蔡家的這一輩人在文才上卻遠不及先輩,蔡蒯兩家現下雖也有些讀經之士,但水平委實不到家……讓他們乾些抄錄典籍的事情倒是可以,但這治書的大事,哪裡是他們能做的?我這小舅子居然也好意思長的張嘴。”

李典道:“要不來日,我幫你回絕了他們?”

“還是罷了,蔡瑁推薦了族中的誰人,就帶著那些人一同去,反正到了荊南,隔著數百裡地,我用他們抄書還是治學,蔡蒯也不知道,知道也管不著,正好也借此事讓蔡瑁欠我個人情……我也好讓他替我辦件事。”

“辦何事還需賣他人情?”

劉琦歎息道:“在荊南治學用人,我雖想儘用北地士子,但也需顧忌一下本土學派士子之心……多少還是要用些荊州的名士坐鎮才是。”

李典詫然道:“伯瑜所說的,是蔡蒯兩家中人?”

劉琦失笑道:“蔡蒯算什麼,我說的是另外幾人……幾個需要蔡瑁幫我牽線搭橋,才好聯係上的人。”

“哪幾人?”李典不解道。

劉琦微微一笑,道:“擇日你隨我一同拜會一趟,便知曉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