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董卓妥協(1 / 2)

典韋的話,其實並沒有故意吹捧魏延的意思,他這番話確是發自肺腑的。

十餘歲的年輕人,屬於剛剛出道,在與人拚殺的經驗嚴重不足,是正常事。

相比於力氣不及典韋,其實對魏延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在戰場上的心態。

對陣時,武藝和氣力或許在勝敗中隻占三四成,反倒是能夠決定勝負的心態,足可決定六七成左右勝負。

冷靜的心態事關戰鬥時的靈活機變,縱有千鈞之力,不能保持冷靜,一切也是徒然。

魏延聽出了典韋話中的關切之意,心中也不免感激。

這典韋雖然粗獷了一些,但為人卻也實在。

“日後,還需煩勞典君多多指點。”

典韋很是爽朗的大笑道:“小事而已,魏君若不棄我粗鄙,日後閒暇之時,某可與君,多多切磋,必令魏君大有進境。”

劉琦站在一旁,心中頗感安慰。

張任和魏延……包括在襄陽的黃敘,論及帶兵的統帥能力還是武技,目下還都是處於成長的階段。

若能由典韋、黃忠這樣的人物,在各方麵多指點他們,肯定可以讓他們成長的更為迅速,逐步成熟。

劉琦估計,這三個年輕人,若想真正達到可堪大用的程度,怕是最少還需要五年。

但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為眾人引見過典韋後,劉琦遂開始說正事。

“夏侯惇那邊送來了曹操的信,言袁紹集合了王匡,張邈等人,即將率重兵抵達司隸北境,直抵雒陽!袁紹出兵錢,還聯合了清河崔氏,兗州邊讓,太原王氏等大儒,並繼續聯名各郡經學名士上書,請定兩朝之政,並請遷陳王率兵代鎮於雒陽,袁術和陳王那邊的兵馬亦有所動……看來這一次,動靜鬨的是足夠了。”

一直在仔細打量典韋的蒯越聞言,回過神來,道:“如此,我軍亦當開始收拾行囊,整軍北上,與袁紹等人會和駐於雒水……此番事成,我等便也可功成返回南郡了。”

劉琦笑道:“善。”

……

雒陽,相國府中。

董卓在正廳內,如同老虎圈籠一樣的來回走動著。

他一向狂傲的臉上,今日愁容布麵。

董卓活了六十多年,像今天這麼愁苦的情況,不能說沒有,但確實非常少見。

足見當下的局勢對他而言,確實非常不妙。

因董卓執政一年,而情緒壓抑的士人集團,終於一朝展現出了其蘊含百年的政治底蘊。

他們似乎是在向董卓強調,這漢室天下百年來都是由士人執掌,不是你想憑借一朝之功,便可為所欲為的!

以各州經學士族為首的各家學派,借各郡守的奏疏,紛紛上書於雒陽,強烈宣泄著自己的情緒,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保留雒陽朝堂的奏疏如同雪片子一樣堆積在尚書台,數量之多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麵對這些奏疏,尚書台還未完成拆閱、裁定、記錄、轉呈等流程,便有新的奏疏陸續被遞至。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