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春雨(2)(1 / 2)

朱允熥還保持著剛才的姿勢,裹著毯子斜靠在躺椅上。

爐上的水罐中水花翻滾,陣陣茶香。

幾位臣子圍成個圈子,小心的坐在朱允熥身旁。

“今日叫你們來,說說造船的事!”

朱允熥看向李景隆,開口道,“去緬國的船隊準備的如何了?”

皇帝問起國事,李景隆滿臉的鄭重,“回皇上的話,臣按照您的吩咐準備三十艘去緬國的大船,寶船廠現有可下水的寶船十二艘,另有八艘在建之中,不過最快也要等到七月才能下水。”

“是以臣前幾日跟張閣部商議了一下,從泉州還有廣州,抽調商船補足缺數。另,臣還從火器製造局挑撥了西十門火炮,火銃一百二十杆,裝備船隊!”

“另外武定侯景川侯各家己經統計好,跟隨船隊出海的人員名單,共有勳貴子弟二十六人,其部曲親兵一千八百餘人。至於您說,給他調兩營水軍,這事還要皇上親自下令!”

朱允熥看看徐輝祖,無聲的對後者點頭,算是準許。

“臣和工部諸位同僚,商議過此次出海的路線!”戶部尚書南書房參讚張紞說道,“先從廣州海關出發,進入緬國。而後大明的船隊,沿著緬國海疆占城,爪哇,真臘,舊港.......”

那些滿腦子都出去發財的老殺才心中,不過是借著去緬國運送柚木的名義大發橫財。而在大明朝的君臣心中,組織這麼大規模的船隊可不僅僅是為了那條海上商路,也不是為了那點收益。

第一,外交。

把這些沿海的小國都納入天朝的朝貢體係範圍之內。這樣的外交手段,既實惠又有震懾之意,還能彰顯天威,建立政治秩序。

第二,徹底摸清南洋的海路,

眼前這三人都知道,過去大明朝開國之初製定的片帆不得入海,即將成為過去。開海迫在眉睫,但大明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哪怕為了利益也不可能盲目的全部放開海禁,放開的前提是了解,乃至可以約束。

第三,軍事作用。

打通南洋的海路,近可以控製高麗威脅日本,遠可以從側麵鉗製安南。

第西,經濟。

不要以為古人什麼都不懂,其實古人遠比後人更加優秀,因為後人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前人的創造之上。

大明朝南方的經濟己到了鼎盛的地步,這時代可不像是後世有著龐大的內需。一方麵朝廷以商稅日益增多而欣喜,但同時也看到了隱患。

那就是江南造出的東西太多,而這些東西大明朝的貧民百姓是買不起的。光靠萬裡之外來的海商,遠不能全部消化。

就以浙江為例,百分之五十的土地都在種植桑田,一旦棉布絲綢等跌價。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糧食危機,到時候糧價上漲,數十萬手工業為生的百姓生計將更加艱難。

說白了,戶部這些官員們,己經在連年增長的國庫收入之中,看到了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的雛形。

第五,海洋戰略圈。

這一點大臣們似乎還沒認知到,但在朱允熥心中卻謀劃許久。周邊所有國家的海上命脈全部攥在大明的手裡,就等於卡住他們的喉嚨,且是一個完整的海上防禦和進攻體係。

說起來,這次勳貴們組織的出海,其實和曆史上鄭和下西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區彆就在於,表麵上看鄭和下西洋是國家主導,且官僚主義太濃。

我們中夏人確實有些好大喜功的毛病,古往今來總是做一些賠本賺吆喝的買賣,想著通過強大的國力不戰屈人之兵。

但事實上,這樣的行動不可能長久。

倒是勳貴們以私人的名義加上朝廷的支持,這樣一次次小規模的出海才是最劃算的。試想一下,滿天下都知道這些勳貴們在海上發了財,那會有多少野心家,前赴後繼?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